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21:30
周六至周日 :9:00-22:00

联系我们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作者: 时间:2018年09月03日 关键词:


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

中国浩渺的诗词世界里,掩藏着中国古代的乡村,在各朝各代的诗人眼里,那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所在,干净、淳朴、缥缈。

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癌症高发一床难求,为了治理环境污染,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

冤有头,债有主,谁污染,谁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将由易到难、稳妥有序开展。

到2020年,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要实行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体现环境资源生态功能价值,促使赔偿义务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实施货币赔偿,用于替代修复。

信息公开,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

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以及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

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赔偿权利人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主动与赔偿义务人磋商,未达成一致,赔偿权利人依法提起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中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开,并邀请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利益相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参与。

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这项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要求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动组建符合条件的专业评估队伍。

研究制定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保障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做好与司法程序的衔接。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千万别忘了农村这一主战场,千万别忘了农业面源这一重要污染源的防治,千万别忘了农民朋友对蓝天碧水净土的殷切期盼。

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国乡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沧桑巨变也为农村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环境之痛。

进入21世纪以来,污染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是近年来深受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三大战役之一,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

在这场污染攻坚战中,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对我国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

由于农村污染认识不到位、防治意识不强、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技术障碍多等原因,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污染防治短板中的短板,直接影响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呼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千万别忘记农村这一主战场,千万别忘记农业面源这一重要污染的防治,千万别忘记农民朋友对蓝天碧水净土的殷切期盼。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虽比去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全国夏粮仍获得较好收成,是历史几大高产年份之一。

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连年来,化肥农药在稳定粮食生产上功不可没,农村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秸秆和旧地膜污染的危害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农业主要面源污染源。

只有把这些主要面源污染物控制好,才能基本控制农村主要面源污染情况,打赢农村主战场上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扎实做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毫不懈怠。

各地有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立以地方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出台相关专项工作方案,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试点,狠抓工作落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7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国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

河北和河南两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都已经连续实现负增长,农药化肥秸秆利用率都比过去明显提高。

在乡村人居环境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治理率和农村改厕普及率都得到迅速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这些成效与改观,与打赢形势严峻的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随机性,潜伏期长,直接危害并不明显。

一些地方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点源、轻面源,重工业、轻农业,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没有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真正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部分地方工作“等、靠、要”思想严重。

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污水处理站,污染出现在哪里,问题指向哪里,调研组就深入到哪里。

基层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理解也有不小差距,追求短期效应,缺乏系统深入细致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

一些地方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单理解为城市化,把本应田园化的村庄进行了整齐划一的改造。

表面的美丽之下,一些已建成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由于运行主体不清、技术选择不符合农村实际、缺乏运行资金和专业管理队伍等,很多设施建成后就扔在那里晒太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污水垃圾治理、河道疏浚、改水改厕、村庄保洁和绿化等,整体统筹上显露的问题同样突出。

这些工作涉及部门多,投入多头,项目使用管理主体与项目建设投入主体不一致,导致政策要求不一、管理程序各异、环境监管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工作整体推进。

要化零为整发挥出政策合力,当务之急是要统筹谋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知识体系,将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出来。

要推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有关部门要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尽快明确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总则,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和实施主体。

严格落实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促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在调研组所到的肥乡区辛安镇镇东贾北堡村,2017年开始实施的秸秆气化气炭联产农村清洁能源集中供暖项目引起了调研组的兴趣。

通过秸秆回收利用的供暖项目,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村户户烧煤冒烟的污染问题,村里的集中供暖、秸秆热解气化制热、秸秆碳存放。

该技术的推广对于解决北方农村冬季清洁能源取暖、减少散煤使用量、降低大气污染等,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技术层面上,有有益探索,有一些成本高成效低的技术项目水土不服,农业农村污染量大面广,与需要治理的污染相比,当前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还是严重不足。

全国仍有78%的建制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30%的村没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在已经设置了环保基础设置的村里,使用情况亦不容乐观。

有些纳污管道根本就没有铺设,当摆设、晒太阳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实也不是农村不愿意用这些环保设备。

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有的村环境检测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准确得知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和达标情况,也就不知道污染治理的成效有多大。

有的村生物可降解地膜小规模示范刚刚开始,但成本高,产品性能和关键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们确实没有使用的积极性。

针对农村治污的技术问题,应组织一批领导和专家,集中精力系统深入研究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与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突破关键使用技术并予以推广,防止低水平的研发、试点和应用,组织开展环保技术推广使用的相关宣传和培训。

农村环保技术必定需要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的心理,各地为了农民增收,扩大种植经济作物,但经济作物的化肥使用量是粮油作物的两倍。

对果菜茶等经济作物,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除了化肥农药,农村污水是调研组关注的另一关键问题,全国农村全年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0%左右,剩下80%则是就地直接排放。

对农村地下水和饮用水造成的直接污染,可想而知,农村污水处理需要资金大,现在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基本都是小规模低水平运行。

农村污水处理不积极,因为这件事投入大成本高,应该采用政府组织、专业企业牵头、农民参与的模式,推动建立农村污水、垃圾收集、转化、利用的网络体系。

引入市场化运行体系,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和第三方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除了农药化肥和污水之外,积极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促进秸秆的全量化利用。

在地膜污染上,要严格执行地膜新国家标准,推广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加快推进废旧地膜污染治理。

由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全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投入巨大,仅全面完成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项就需投入3500亿元左右。

涉及的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亟待落实,2020年要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需投入资金约1000亿元,仅靠地方筹集和统筹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河南省部分县农村垃圾清运处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仅此一项每年县级财政需投入近千万元,县级财政压力较大,运转体系极不稳定。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为公益性项目,投入大、效益低、建设时间长,当前建设和运营费用以财政补贴为主。

对中央财政资金“等、靠、要”不如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多种市场调节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

建管并重,健全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财政资金的真金白银也应该担起责任。

建立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议比照全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建立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统筹整合机制。、

资金和技术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整治的硬环境,在广大农村要彻底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要让农民们以为污染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要引导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农村污染防治中去,通过对乡村生态环保意识的唤醒恰也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新的抓手。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2015-2020海果汇 版权所有